【侨报网综合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8日公布,三星堆新发现6个“祭祀坑”发掘收获颇丰,截至目前,三星堆新发现6个“祭祀坑”已出土重要文物一千余件。此外,三星堆遗址将联合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快建设三星堆国家遗址公园。
第二张“金面具”出土 还有神秘木箱
综合新华网、大陆央视报道,北京时间28日下午,“三星堆全球文化推介会”,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大棚外举行。推介会公布了三星堆遗址6个祭祀坑的最新发掘进展。
据专家介绍,三星堆遗址于1927年发现,1934年开展了第一次考古发掘,1963年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次考古发掘,1986年发现了两座“祭祀坑”,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骨器和陶器等1720件,让三星堆遗址“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目前,三星堆遗址考古主要围绕聚落考古开展。
2019年10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34家科研单位和院校对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所在区域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新发现“祭祀坑”6座,截至目前已出土重要文物上千件。其中八号坑灰烬堆积层发现大量青铜神树碎件、小型人像等中小型铜器,已提取黄金树叶、金箔、青铜器、玉器、石器等文物。目前灰烬堆积以下的黄色沙土堆积已经显露出来,同时开始暴露出多根大型象牙,表明沙土堆积之下应当掩埋有较为完整的大型器物,这也与前期的电磁探测数据相吻合。
据介绍,目前考古学家从新发现的6个三星堆祭祀坑中提取出土象牙、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34件及残破文物碎片近2000件。3、4号坑内象牙提取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将对众多揭露出来的青铜器进行发掘;5号坑比较特殊,圆形金箔片散落众多,专家会商后,决定将对其局部开展实验室考古;6号坑发现了神秘“木箱”,准备整体提取;7号坑开辟了一个小探方,在填土下方发现了密布的象牙;8号坑在近20厘米的灰烬层中已经发现神树、金器、铜面具等各种残片,同时,最新出土一件金面具残片,耳朵和嘴巴的轮廓清晰可见。
针对人们关注的神秘“金面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许丹阳表示,新出土的金面具具体是哪个时间,还不能确切断定,“但因为出土于8号坑,相对来说这个时间我们有大致的判断,应该和其他几个坑的时间相去不远。可能也是在3200年左右大致的时间段。”
“(古蜀国人)应该非常喜欢面具,也可以说这种面具在当时的祭祀活动或者其他场合是非常重要的,具有象征意义,可能代表着当时的某种神权。”许丹阳分析,这件金面具在造型上,和其他面具形态相似,耳朵宽大,眼睛突出,鼻子也是比较高,嘴巴是微微上扬,是一种神秘微笑的造型。
专家推测,遗迹内仍有大量金属器、玉器、象牙等珍贵文物等待发掘。
此次发掘发现了祭祀坑内的大量青铜器,图为此次出土的圆口方体铜尊,具有鲜明的古蜀文明特色。(图片来源:大陆央视)
出土文物证古蜀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流密切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介绍,此次考古新发现的圆口方体铜尊、拱手立人像以及口部附加龙形附件的铜器,无一不再现了古蜀文明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而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表面的纹饰等都是古蜀文明与中国其他地区密切交流的见证,其中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
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更进一步展现了古蜀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组成部分的重要地位,为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提供了典型实证。
祭祀坑中出土大量青铜器,上面附着有布匹、丝绸残留物。专家分析,可能是青铜器的锈蚀物有一种抑菌能力,让青铜器与丝织品形成一个整体。(图片来源:成都红星新闻)
出现丝绸残留物 专家期待找到文字符号
另据成都“红星新闻”报道,借助科技的力量,一些肉眼难以辨识的信息被提取,正是因为高科技在三星堆遗址考古中的运用,专家在器物坑内发现丝绸朽化后的残留物,并且在样土检测中多次发现蚕丝蛋白,用事实证明了3000多年前的三星堆王国已开始使用丝绸。
为什么丝绸遗存这样重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馆员郭建波表示,“第一,找到丝绸就实证了在三星堆文化时期,其实已经有了丝绸。”郭建波说,现在就发现印证了在三星堆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用丝,有了完整的用丝制度而且有非常发达的纺织工艺。“第二,目前,三星堆并没有发现任何文字或符号。我们推测,这些文字或符号,或许附着、书写在一种有机质上,包括漆器、木器、丝绸,也就是说,发现丝绸为发现文字或者符号提供了一个物质载体。”
那么发现物质载体后,书写材料有什么呢?郭建波认为,可能是朱砂、墨等。在一、二号等几个祭祀坑中,可能就存在朱砂。“想在丝绸发现的基础上更往前推一步,看能否发现文字或符号。”
此外,据推介会上消息,三星堆遗址将联合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快建设三星堆国家遗址公园。(完)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侨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