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我明白中国是从哪里来的,走了多么远的路,我的看法自然与那些在中国富起来之后才接触中国的人不同。”布朗大学高级研究员、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资深外交官傅立民日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称,了解中国的历史很重要,在大多数时候,中国满足于治理自己疆域内的事务,中国不是穷兵黩武的国家。
中新社27日报道,上世纪80年代初,傅立民(CharlesFreeman)是美国国务院极少数相信中国会坚持改革开放的官员。如今,在美国政府强调对华竞争时,他主张停止贸易战、增加对华接触,与中国进行良性、健康的竞争。
1972年,傅立民作为首席翻译陪同时任总统尼克松访华。他将尼克松口中的“parallel”翻译成“殊途同归”,得到周恩来的赞扬。尼克松指着他对周恩来说:这将是未来的美国驻华大使。
随后,傅立民在驻华公使任上参与了“三个联合公报”谈判、台海危机应对、“熊猫外交”开启,上世纪90年代又以国防部助理部长身份重启中美防务对话。
2月22日,“对话合作,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蓝厅论坛在北京举行,美国前财政部长鲍尔森通过视频方式在开幕式上致辞。(图片来源:中新社)
“我初次接触中国时,中国贫穷、脆弱、孤立。我目睹了中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所有这些问题:国家变得强大,可以保护自己;经济发展取得成功;在国际上不再孤立,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傅立民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了解中国的历史很重要,在大多数时候,中国满足于治理自己疆域内的事务,这种“疆域”来自于几千年间形成的自然边界。“所以我认为中国不是穷兵黩武的国家,它和冷战中的苏联不同,和近代以来的日本、德国不同,甚至和英国不同。但我想,那些没有亲历过冷战的年轻人,对这种差异的认知可能不那么清楚。”
傅立民称,现在大约90%的美国公众对中国持怀疑甚至敌对态度,中国的情形也差不多,这是过去四五年总体趋势发展的一个顶峰。“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幸的,因为我不认为中美两国民众真的‘感知’到了对方,而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误解。”
傅立民将这种误解称为“想象的镜像”:我们看着别人,但其实没有看到对方,而是看到了我们自己。“我们没有共同的历史,面临不同的情境,自然有不同的观点,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想象我们在对方的位置上、按照自己的逻辑做出的行为。”
“我不认为目前的分离趋势对任何一方有好处,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对方,而不是变得更少。我们将从这些关系的扩展中受益。”傅立民称,“我看到中国正在努力改善自己的教育体系,大力投资科技和商业环境,这是良性竞争的结果。竞争应该使竞争各方都变得更好,这是我们喜欢竞争的原因。但也有危险的恶性竞争,不是为了自己变得更好,而是为了伤害其他参与者。所以对于中国的发展,我希望美国进行良性、健康的竞争,提高自己的实力,也让中国做自己的事情,不要强加对方任何东西。”
美国国会参议院商业、科学和运输委员会日前表决通过《无尽前沿法案》,欲进一步限制中美科研机构及人员的正常合作往来。对此,傅立民称,至少从二战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导者,取得这一地位的原因是开放,向外国人、外国先进理念及跨国科研合作开放。“但现在,当中国有了足够的科学技术人才、工程师和数学家,可以自己进行大规模科研创新时,我们却去切断与中方的科研联系,这是愚蠢的。”
“中美双方都有国家安全方面的担忧,现在需要的是找到一条‘中庸之道’,以在科技开放与安全问题关切之间达成平衡。”傅立民称,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必须与中国进行合作的领域。比如,中国在空间领域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我们需要有共同的标准去处理太空垃圾、火箭残骸落点等事项,这需要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及其他太空活动参与国的共同合作。我想这会成为美中回到深化合作轨道的案例。(完)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侨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