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评】近日,中国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全国硕士生考试初试分数线,即国家分数线。除了农学等少数学科外,绝大多数学科相较往年“涨”声一片,涨幅10分+的专业比比皆是。此外,今年报考人数超过450万,高校录取110万,报录比为4比1,同样低于往年。“今年,你落榜了吗”等调侃考研难的话题,近日频繁登上社交媒体热搜。
12月25日,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拉开帷幕。图为当日拍摄的北京理工大学考点工程训练中心考场。(图片来源:新华社)
其实,所谓“难”都是相对的。如果回顾20多年来的考研难度,今年4比1的招录比“只是个弟弟”,今年的分数线也不好意思“自命清高”。很多人认为今年“难”,皆因多年来硕士生逐年扩招,分数线整体变得“很亲民”形成的反差而已。
本以为踏入象牙塔,便已华丽转身,但蓦然回首,研究生在向你“招手”。中国一些地方大学校园,从课堂上到课堂外,无时无刻不被各种花式“考研广告”狂轰滥炸。
从个人角度而言,知名企业招工的学历门槛逐年提高,学历在升职加薪、职称评定中的角色更加吃重,疫情导致海外留学之路遇阻,同学同事接二连三“回炉重造”等大环境下,越来越多人也患上了“学历焦虑症”。一个人的拼搏可能会成功“上岸”,但一群人的前赴后继就可能提高分数线。这也难怪,一些中国年轻人自嘲到:“内卷,内卷,白了少年头,离岸依旧远”。
考研本身是好事一桩,于个人而言可以提升知识储备和人生起点,于国家而言可以满足高端产业人才的需求。不过,“考研热”持续升温下,考研将是一场日益残忍的淘汰赛。这条路上很多人注定是“陪跑角色”,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不是每个人都耗得起。毕竟,考研是以“年”为计量。付出如此大的时间成本时,就很有必要理性思考下投入与产出比。此外,当很多人延迟就业或辞职考研时,也难免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缓解年轻人的考研焦虑,不只需要他们算好“人生账本”,结合自身优势特长在职场上点亮高光时刻,同时也需要高校、企业、官方共同发力。对一些高校而言,它们需要让高校教育回归本源,而不是充当“考研热”的摇旗呐喊者;对企业而言,它们在人员招聘上还应坚持“唯能力不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对官方而言,则要通过尽快完善保障“公平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不同学历的年轻人都能找到人生合适的坐标。(骆都)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侨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