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讯】虽然中国教育部近日明确称,教育行政机构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第一学历”(通常指人取得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文凭)这个概念,但这也难挡一些人对“第一学历”的迷恋。据报道,最近,一位学生在考研选择导师时,发现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某博导硕士毕业于地方院校,发帖称“无法相信北大会有这么差的师资”。
如今一些大陆企业机构招聘时都会看中求职者的“第一学历”。(图片来源:中新社)
一个准备考研的学生,不看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反而对其学历刨根问底,这无疑是本末倒置,也反映了其内心深处对“第一学历”的迷恋程度。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企业和政府机构在招聘时对“第一学历”也颇为“重视”,是专科还是本科,是“985”还是“211”,都决定着其“含金量”。
盲目把“第一学历”当作择师或选拔人才的“金科玉律”显然不妥。
首先,学历不等于能力。“第一学历”并不代表一个人的真实实力,它仅是一个人的起点,而非终点,就如上述北大数学学院那位博导,即使其硕士毕业于地方院校,但通过努力也能成为北大的博导。其次,把“第一学历”奉为圭臬,会影响整个社会的人才观、教育观。那些本科就读“985”或“211”的学生,可凭“第一学历”获得竞争优势,他们还会在大学四年继续努力学习吗?而那些就读专科院校或职业学校的学生,即使再怎么努力学习,也不能扭转“第一学历”劣势,造成学历上的“阶级固化”。
其实,并非所有杰出者都有耀眼的“第一学历”。即使是在学术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科研领域同样也不例外,中国一些院士的“第一学历”其实都很普通。媒体公开报道显示,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沈树忠教授和现任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中科院院士,两人的“第一学历”均为中专。
众所周知,人才评价体系僵化或单一化是制约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要想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须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先回答好“谁是人才”这个根本问题。要扭转当下中国社会上颇为流行的“第一学历”偏见,首先需要改变用人观念,做到“唯才是举”而不是唯“第一学历”是举。其次,尽量让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均匀化,让优秀的教师流动起来,让在普通学校学习的学生也有机会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不能再人为地把教育、学校分为三六九等,要给所有学校、学生创造平等竞争、发展的环境。只有这样,“第一学历”才会逐渐走下神坛,才能形成“英雄不问出处”、唯才是举的正确的选人用人观。(李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侨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