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至18日,天津4天内累计报告新冠感染者57例。受疫情影响,天津市春季高考网北京时间18日晚发布公告,该市春季高考将延期至6月12日进行,此外,还特别规定,考生若为阳性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或为天津健康码“红码”,或处于集中隔离、居家隔离状态,或处于天津市封控区内,亦不得参加考试。
该通报发布后,引发广泛争议,有人认为存在歧视,有人质疑不合法理。19日凌晨,天津考试院对前述规定做出修改:考生若出现以上情况,不在常规考点而在重置考点参加考试。
也许是在争议之下意识到“一刀切”做法的问题所在,有关方面连夜修改了最初的政策以安人心。虽然“纠错”速度不慢,但“朝令夕改”的施政态度,还是难逃批评。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天津春季高考每年报考人数达到1.5万至1.7万余人,在出台一项涉及数以万计孩子命运的考试规定时,天津教育部门的初步决策的确有失谨慎。
对这上万考生来说,十年寒窗等的就是高考这一天。在呼吁教育平权多年之后,“公平”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审视教育界的基本标准。即使有任何特殊情况,只要涉及一个考生,他也同样应该享有“应考尽考”的基本权利。以法理而论,高考的基本价值取向就应该是确保公平公正。
高三学生16日在校园内复习,备战即将到来的高考。(图片来源:中新社)
疫情这3年,正值这一届高中生或职高生的高中3年。他们这一段学业旅程在线上线下授课中反复切换,在校内聚集的风险中“如履薄冰”,每一个能走到高考这一步的孩子都经历了无数考验、克服了诸多艰难。防疫固然重要,但已延续3年之久的疫情已然趋向常态化防控。面对突如其来的散点式病例暴发,地方政府应该已有了足够的应对经验。在此环境下的考试,各部门应该承担的是“兜底”角色,出台完善且便利于各类考生的防疫措施,以确保考试正常进行,而非以疫情防控为名剥夺任何一个考生参加考试的权利、打碎他们3年为之奋斗的目标。一位获得高赞的中国网民的评论说得好:疫情不该决定人生的走向。
高考不仅是每一个孩子的人生大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各相关部门的大考。家长希望孩子交出一份满意答卷的同时,“应考尽考、一个不落”也是社会期待官方交出的高分的答卷。(陶然)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侨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