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美国新闻 美国新闻 关注:2 内容:50352

    中国生物育种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 中美是主要申请国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美国生活 > 美国新闻 > 正文
    • 美国新闻
    • 大版主
      Lv. 27

      【侨报网综合讯】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28日在北京发布《生物育种产业专利导航研究成果》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生物育种领域专利申请量全球排名第一。报告建议中国国内申请人加强国际化布局,同时对已有的大量专利进一步明确产业化路径,加快技术转移转化进程。

      中国和美国是育种专利主要申请国

      综合中新社、北京中国网报道,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介绍说,本项研究通过专利大数据分析,梳理生物育种产业和专利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重点明晰分子标记育种、生物育种、基因编辑育种关键技术的专利布局、发展路线、专利风险,并对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跨国育种公司的专利布局状况进行研究,研判其在知识产权方面对中国分子育种行业的影响。

      中国生物育种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 中美是主要申请国8月13日,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水稻品质育种所所长聂守军(左二)携科研团队在绥化市的水稻试验田记录水稻长势情况。(图片来源:中新社)

      这次研究结果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当前全球生物育种专利申请量呈上升态势,尤其近十年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和美国是主要专利申请国,种业巨头在专利申请量上优势明显。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白剑锋介绍,三大种业巨头陶氏杜邦(DowDuPont)、孟山都(Monsanto)和先正达(Syngenta)在专利申请量上优势明显。

      二是在生物育种关键技术创新中,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相关专利申请数量较多,其次是基因种质资源相关专利,由于分子设计育种兴起较晚,当前申请占比还较小。

      三是生物育种中国国内专利申请中,北京、江苏、广东、山东排在前列,排名前十位的中国申请人均为高校和研究机构,排名前三的是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当前中国生物育种产业对已有的大量专利需要明确产业化路径和加快技术转移转化进程。此外,中国国内申请人的海外专利申请少,需加强国际化布局。

      四是承载中国国家“南繁硅谷”建设任务的三亚崖州湾地区专利申请量67件,目前已有31件获得专利授权。其中,专利主要集中在高科技育种领域,在新兴基因编辑育种领域也有部分专利申请。此次研究建议“南繁硅谷”后续建设积极进行专利布局和保护。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指出,最新发布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中也提出,要“围绕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和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优良植物新品种,提高授权品种质量”。未来,该中心将持续跟进中国生物育种产业知识产权发展情况,继续编制研究报告,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助力中国种业振兴。

      中国生物育种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 中美是主要申请国7月19日,河南郑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大豆育种专家卢为国(左)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外聘育种专家交流育种经验。(图片来源:中新社)

      延伸阅读:“南繁硅谷”是什么?

      种子素有“农业芯片”之称。对农民而言,其关乎收成;对国家而言,是粮食安全的筹码。上文提到的“南繁硅谷”中的“南繁”是指每年秋冬季节将农作物品种带到海南省从事农作物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代和种质鉴定等活动的方法。已故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说,“杂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功劳应该归功于南繁”。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内容,南繁重点区域——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正被打造为中国的“南繁硅谷”。

      海口《海南日报》报道,“国字号”知名农业院校纷纷在南繁硅谷设立研究生院,包括中科院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等12家科研机构先后在此落地。

      同时,南繁硅谷入驻了一批“国字号”种企和国际种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有关负责人透露:“全球前10名种业企业先正达集团、德国科沃施、荷兰科因公司和(中国)国内种业龙头隆平高科、九圣禾、敦煌种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农业企业先后入驻。先正达(中国)将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总部整体迁移至科技城;隆平生物、大北农等重点农业企业已实质性运营,加速种业研发,推动‘南繁硅谷’建设,力争解决一批‘种业卡脖子’问题。”

      中国生物育种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 中美是主要申请国航拍南繁硅谷——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图片来源:中新社资料图)

      本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南繁硅谷启动实施“强种科技行动”,力争为中国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和打好种业翻身仗提供支持。

      中国农科院万建民院士在会上介绍,“强种科技行动”共规划50项重点任务,力争到2030年,实现粮食作物品种高产优质与自主可控、四大作物单产水平和品质稳步提升,支撑保障中国水稻、小麦口粮绝对安全,保证玉米基本自给,大豆自给率逐步提升,其中食用大豆完全自给;到2030年,实现主要经济和园艺作物品种优质高产高效,对外依存度高的西兰花、胡萝卜、菠菜等蔬菜品种自主率由现在的10%提高至50%以上;到2030年,实现主要畜禽品种国产化,助力中国白羽肉鸡、生猪、肉牛、肉羊等畜禽种源自给率大幅度提高。(完)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侨报网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 做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