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讯】中国植物科学家袁隆平上周六(22日)在湖南长沙去世,享年90岁。他在高产杂交水稻上所做的突破性工作,帮助亚洲和非洲的大片地区解决了饥饿和贫穷问题。
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省长沙市逝世,享年91岁。图为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图片来源:香港中通社)
《纽约时报》文章称,袁隆平的死因是多器官衰竭。湖南红网时刻新闻早前的一篇报道称,他在3月份参观一个杂交稻研究基地时摔了一跤,此后身体越来越不舒服。
袁隆平的研究让他成为民族英雄和中国坚持科学追求的象征。他的去世引发了中国各地的哀悼,成百上千人在殡仪馆献上鲜花。
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的杂交水稻育种资深科学家阿里(Jauhar
Ali)表示,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种植方面有两项重大发现。上世纪70年代早期的这些发现,加上上世纪5、60年代美国植物科学家波洛格(Norman Borlaug)在小麦种植方面做出的突破,帮助促成了粮食产量大量增长的绿色革命,并且结束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饥荒。
波洛格在197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于2009年去世。袁隆平的研究至少产生了同样广泛的影响,因为水稻是世界上一半人口的主要粮食,而小麦是1/3人口的主要粮食。
1970年,袁隆平对自己在提高水稻产量上的缓慢进展感到越来越沮丧。于是他决定改变自己的策略,开始在中国偏远地区寻找野生品种,以找到更有前途的遗传物质。
袁隆平团队的不懈努力带来了突破,他们在海南岛的一条铁路线附近发现了一片野生水稻。接下来一年,袁隆平在中国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解释了如何将野生水稻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商业品种里。
在加入野生水稻的遗传物质后,高度自交的商业水稻品种就可以很容易进行杂交,从而大幅度提高产量。
在当时,世界上的水稻科学家都在谈论如何培育杂交品种。1971年,菲律宾、和美国的研究人员相继发表了3篇关于杂交水稻的论文,但是袁隆平的论文是最实际也最详细的。阿里说:“就技术而言,他的论文好得多。后来中国在这项比赛中取得领跑位置。”
当、菲律宾和美国的团队在发表论文后继续进行研究时,袁隆平在第二年很快就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品种。他使用了海南野生水稻来培育杂交品种。
到1978年,袁隆平开始在湖南省监督杂交水稻的大规模生产。他余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度过。
在同样的移植技术、肥料和水的条件下,杂交水稻每英亩的产量通常比非杂交水稻高出20%到30%。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将杂交水稻推广到亚洲和非洲各地时,还向当地农民传授了一系列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让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大多数种植水稻的国家,产量的大幅度提升让饥荒成为遥远的记忆。
在20世纪初70年代初的发现之后,袁隆平强烈主张与世界共享他的突破性成果,而不是利用这些成果来实现中国在水稻生产上的主导地位。
1980年,他主动向国际水稻研究所捐赠了关键的水稻品种,后者后来利用这些品种开发了可以在热带国家生长的杂交品种。袁隆平和他的团队还在、马达加斯加、利比里亚和其他地方教授农民如何种植杂交水稻。
近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将袁隆平颂扬为科学家的榜样,比如他爱国、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即使年老也仍在坚持工作等。2008年,他在77岁的时候还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的火炬传递。
他的逝世在中国引起了公众的哀悼。他曾在2019年被中国国家主席授予共和国勋章,这是中国最高的官方荣誉。
新华社的报道称,袁隆平直到今年年初还在研究水稻新品种。他在去年一段鼓励年轻中国人投身科学的视频中说:“这不是什么秘密,我的经历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知识、汗水、灵感和机会。”(完)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侨报网